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视野 » 正文
 

《教研视野》2013年第16期(总95期 )

发布时间: 2014-01-04 15:43:11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者按:

201310月,我校教研室秦铎副主任参加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教研室主任培训会”,既带回了天津中学、兰州一中、天水一中和张掖中学四所名校先进的课改模式,又把我校的“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借交流之际,作了广泛宣传。返校后,对我校“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未来发展方向作了前瞻性的思考,从学习目标的升华、教学内容的拓展、教学情境的预设、课堂小结的深化、文本学习顺序的变化五个角度对“五环三课”“破格”之道进行了理性的阐述,撰成《“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破格”之道》一文,现全文刊发,供全校老师学习、思考、交流。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破格”之道

   ——参加“全省普通高中教研室主任培训会”有感

 

1027日至1031日,我受学校委派,参加了在兰州举行的2013年甘肃省普通高中教研主任培训会。本次会议紧紧围绕“校本教研”这一主题展开,其间天津中学国赫孚校长作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省教科所靳建设所长作了“如何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的专题报告;西北师大刘旭东教授作了“有趣教学与高效课堂指导”的专题讲座;观摩了西北师大附中语文老师孙亮执教的《说木叶》一课,兰州市教科所朱武兰老师、兰州外国语高中张辅良老师现场进行了点评,部分参会人员发表了看法;兰州一中金东升副校长、天水一中王建兵副校长和张掖中学朱多祯副校长分别就本校校本教研的经验作了大会交流。大会最后一天全体参会人员分组研讨,就学校教研工作进行了交流分享,我校的“五环三课”模式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本次会议不单是一次校本教研业务培训会,也为学校间校本教研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探讨校本教研,始终回避不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一核心话题。会上,无论天津中学的报告还是兰州一中、天水一中和张掖中学(下文统称四所名校)的交流发言,无一例外的都谈到了各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就了解的四所名校的课堂模式作以简单介绍,尝试与我校“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作一比较,试图探索我校“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的“破格”之道。                              

一、四所名校的课堂模式简单介绍

天津中学自2001年开始实践新课改,2005年起,学校通过看、听、学、思、谈、做的学习和创新六部曲,探索重构课堂教学改革,在“先学后教”、“画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形成性检测矫正”三大教法、学法和考法策略引导下,2009年提出并推行较为成熟的“六环节”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引入——自学——交流——展示——反馈——总结。这一模式自推行至今在不断完善,并被山东、甘肃、海南等多地借鉴并推广应用。

兰州一中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把自主、合作、探究自然和谐的融入课堂教学中,强调课堂“预设、生成、探究、巩固”,他们在语文组“创新作文实验教学”、物理组 “单元活动教学”、英语组“任务型教学”等实验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学、导、议、练”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创”指创造一切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条件。

天水一中强调优化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对学科教学实施模块设计——单元设计——章节设计——课时设计的全程设计策略,针对课堂学习不断优化“先预习、后听课、先整理、后练习、常反思”五大环节,在此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五环节”优化学习模式:预习——交流——展示——练习——反思。

张掖中学自2009年开始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学校先后尝试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学案导学课、问题导读课之后,借鉴天津中学、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杜郎口中学的成功经验,总结提炼出了“五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前预习,学案导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引导点拨——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二、四所名校课堂模式与我校“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比较

尽管四所名校及我校在课堂教学的模式表述上各不相同,流程设计各有差异,但是课改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使各校构建的课堂模式在质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都能充分认识到课改的前提是理念的转变,而理念的实现在于课堂模式的创建和应用,所以各校不约而同地构建了具有各校特色的课堂模式,即在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逻辑联系的基础上,形成课堂教学环节、结构和程序的范式,以规范和推动课改“入格”,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一个基本的“规则”。

各学校课堂模式都是依据教育理论,在大量学习、借鉴、研究、实践基础上结晶的产物。一是遵循课改的价值取向:“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二是遵循主体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为本,坚持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三是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自主构建、情景构建和在交流中构建;四是遵循自我决定理论:人的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是人类天然的自我动机发展和个性整合的关键,它能推动个人的成长。

各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核心是学生的学,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视为圭臬,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赋予其更多自由和权力。学习是学生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构建知识过程,既要求独立思考、个性的理解、自由表达、交流沟通和多边互动,又要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注重民主学习和探究。

都把学案的设计和应用作为实现课堂模式的有力抓手,把集体备课作为一项制度。要求教者明确课标要求,在分析教材的前提下,预设和组织教学,学案关注三大问题:将学生引到哪里?(目标),如何去哪里?(策略),是否达到哪里?(评价)。基于三个问题的解决,提出最优化学习目标、教与学活动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画出明晰的“路线图”。

都认为教学模式毕竟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流程设计或结构范式,解决不了“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提出的是“怎么教”和“怎么学”的问题。但教无定法,模式的选择和运用必然受到多种因素制约,所以各校的教学模式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参照程式,不过分强调面面俱到,环环必行,段段相接,而是非常灵动的动态运用,即课堂教学要有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四所名校及交流会上共同研讨的兄弟学校课改之路都和我校有异曲同工之处,证明我校课改以构建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切入点,正是牵住了课改的“牛鼻子”,方向和路子是正确的,而且我校与四所学校比,明确的提出了三种不同课型的课堂实施流程,模式的应用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并且我校在课改的进程上提出了“入格”、“破格”再到“升格”的实践过程,比兄弟学校提出的“临帖”到“破贴”的实践过程更具有前瞻性,所以充分学习、实践我校“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一定能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的“破格”之道

我校的“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在两年多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教学效益明显,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入格”。但是从“入格”到“破格”,实现教学不拘泥于固有的教学模式的束缚,是一个艰辛的劳动过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和创新,才有先行一步的“破格”之举,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索“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的“破格”之道。

从学习目标的升华上寻求突破。学习目标是引领学习的灵魂,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在三维目标的设定时,不能只满足于课堂问题的解答,应立足于人的发展,在目标的设计上高端定位,通过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思辨问题,引导交流,让学生探索,这既体现学生的认识活动,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人格素养。例如在观摩我校一位政治老师执教的《社会历史的主体》一课时,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段内容的学习中,教者首先让学生列举我国各行各业受群众爱戴的先进人物,简述其典型事迹,然后设计了“我们中学生如何处理与群众关系”的探究题,同学们畅所欲言,有的同学还结合我校开展的“厉行节俭,反对浪费”、“传承孝道,感恩父母”等活动,表达了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成果,热爱人民群众,感恩父母的决心,并表示一定要将这些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使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升华到了雕塑人、培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 

从教学内容的拓展中寻求突破。以学生为本研究教学内容,超越文本内容,跳出教材,联系社会生活,结合当地生产实践,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能力,也是“五环三课”实践的大胆尝试。如在与长庆中学进行地理“同课异构”时,我上“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课,课堂上学生首先自主学习,知道 “季风水田农业”的地理分布和生产特点,再读图合作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方法,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探究题目:“从自然、社会条件等方面解释陇东小麦产区的区位优势”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学生从课本的案例中跳出来回到身边的现实生产中,学习内容丰富了,也实现了教教材为用教材教的课改理念。

从教学情境的预设上寻求突破。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课堂探索、发现和认知。例如,我校与陇东中学开展 “同课异构”时,执教《机械能守恒》的一位物理老师,开始上课,把学生带到天桥下面观察:用一根细钢丝绳系一6kg的铅球,悬挂起来,把铅球拉到一定高度的点,在同一高度另一侧悬点放置一块玻璃,然后放开铅球,铅球能摆到另一侧悬点同一高度,但玻璃毫发未损。第二次把铅球拉到同一高度的点,然后加力放开铅球,摆到另一侧时学生看到玻璃被击的“粉身碎骨”。教者通过这样有创意的实验,创设情境,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学生马上议论开了,课伊始,疑伊生,顺利的将学生引入了“机械能守恒”的探究学习活动中。

从课堂小结的深化中寻找突破。课堂小结中,学生自主形成知识结构,能内化、深化知识理解。如果能对小结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就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提炼方法、优化技巧、启迪智慧、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学过程余味无穷,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例如,我校一名老师在上语文观摩课《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在新课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总结了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品主旨,但没有就此打住,而作了如下处理,使得课堂韵味十足,回味无穷。老师就课文题目中的“套子”一词大作文章,请学生思考究竟“套子”是什么意思,学生踊跃回答,但基本意思都停留在“束缚人的行为、思想自由”这一层面,老师顺势追问:“当今社会,你的身边有‘套子’吗?”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就道出好多“套子”,他们说考试是“套子”,金钱是“套子”,封建礼教是“套子”,校纪校规是“套子”,虚荣是“套子”,评价是“套子”… …等到学生们叽叽喳喳地说完了他们心目中的“套子”后,老师又满脸疑惑地问,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套子”呢,于是学生就开始思考了,有的套子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坚决抵制并努力破除,而有的“套子”则是维护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我们必须捍卫并遵守,这样一来,学生发现,对待不同的“套子”要采取不同的态度,有时对待同一个“套子”,不同时期也要采取不同态度。下课铃响后,学生们对于“套子”的思考仍然没有停止,甚至,连听课老师也都继续辩论着相关话题。

从文本学习的顺序变化中寻求突破。课堂上可以按照课文的前后顺序,按部就班指导学生学习,但有时打破常规,从文本中间开花,也可以由尾及首,这种变化往往能使学习过程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意。如这次在兰州观摩西北师大附中语文老师孙亮执教的《说木叶》一课,教者首先通过学生自读课文结尾第7自然段,得出“ ‘木’与‘叶’概念相同,但是形象一字千里”的结论。接着结合大屏幕上展示的表格阅读文章,把文章4-6自然段“木”与“叶”的外象、内涵、联想等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得出结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最后通过学生阅读1-3自然段发现问题:“木叶”是古代诗人所钟爱的。这种打破常规教学顺序的方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把抽象问题具体化了。“倒行逆施”,正是本节课教者的智慧之作,高明之处,让人观后念兹在兹,记忆犹新。

当然,模式的“破格”之道博大精深,需要不断的实践创新,才能大道至简。本文只是抛砖之言,以期引起大家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教研室副主任)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