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视野 » 正文
 

《教研视野》2013年第17期(总96期 )

发布时间: 2014-01-04 15:44:3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者按:

“让我们从自己的课堂做起,真正把学生和我们自己都看成‘发展中的人’,用行动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用心去做事,做事用心些。”这是我校数学高级教师严广学老师参加了20131012日至22日首都师大举办的新课程改革“国培计划(2013——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高中数学)”的培训后的感悟。作为一位在教学一线长期奋斗的老师,他的感悟凝聚着对杏坛深情和对教学事业诚挚的爱。严老师返校后,把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写成《把握课程精髓  提升研修能力》一文,现印发给大家,期望继我校开展“学习大讨论”活动之后,能够再次引发老师们关于教学的思考、讨论。

 

 

 

把握课程精髓  提升研修能力

——参加国培计划(2013)培训的收获与启示

严广学

经学校推荐,1012日至1022日,我有幸参加了首都师大举办的新课程改革“国培计划(2013)——一线优秀教师培训技能提升研修项目(高中数学)”的培训,培训的中心主题是“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通过,让我切身感受到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及众多新课程专家团队的良苦用心和辛勤劳作。通过聆听王尚志教授、张饴慈教授、张思明校长等诸多专家精辟的,研读新课程理论,体味教学案例,观摩首都师大附属密云中学的教学及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从中获得了经验与知识,感受颇多,受益匪浅。通过国培,我认识到为人师者不再只是独自耕耘,而要实现心灵的、情智的碰撞,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变得更为,更关注发展,更趋向本真。间交流,收获良多。通过学习研讨,自己对高中数学新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激励自己去上好新课程。同时,自己也对高中新课程有了全面的了解。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想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必须加强教育的投资,从原来的应试教育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教育发展的路子,使学生挣脱高分低能的桎梏,获得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新课程改革的探索中,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从原来的“万校一书”到现在的自主择书,越来越多的关注适合本省本校学情的自我发展。

新课程改革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更新: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6.课程管理方面,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新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中,使我无论在教学行为上还是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提升师德修养

教师素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师生关系的新注解,对话与理解、爱与平等。新课程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老”问题必须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师生关系的正确处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压迫走向平等,教师角色从传统的课堂主宰转变为教学的促进者,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只有在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职能、新课程的优势才可得到充分的发挥。

无论从事那一行职业,对工作都必须有最起码的爱意,才能有更多的包容与耐心。教师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的工作对象是实实在在的人,有自己的独立意识,我们需要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

新高中数学课程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调整。高中课程由三部分组成,必修课程,选修12系列课程,选修34系列课程。必修课程,选修12系列课程的内容是按模块设置的,选修34系列课程是按专题设置的。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功能,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服务。

新高中数学课程在内容处理上突出了五条主线:函数思想、几何思想、运算思想、随机思想和数学应用思想。它们彼此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思想,从多个角度链接起了高中数学课程的许多内容。这些主线把高中数学知识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把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知识融会贯通。不断地梳理和完善这张网,就能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任意驰骋、游刃有余。

我国数学教学具有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发扬这种传统。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数学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课程设置和实施应重新审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的内涵,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整体把握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削枝强干,掌握通性通法;有助于开阔视野,抓住本质;有助于发现数学课程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三、提升教学理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终身受益。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没有教师的支持,任何教育改革都无法进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而此次学习使我对这一功能有了简单的体会:

教学目的的新构想:教学的目的应是为了挖掘每一个孩子的天分,培养其独特的个性,教学活动应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教师则是构筑基石的材料。

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素质:新课程所强调的课程内容的选择性正是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

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来欣赏和预见学生的天性,应将每一个学生都视为一片有待开发的资源和财富,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我们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目的理念,认识到教学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诸如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健全的意志品质,陶冶丰富的情感,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力求达成的目标。

四、提升教学方法

教学活动的新诠释,树立以生命为本的教学过程观、以研究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观、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观。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作为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支柱,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识到教学活动并不是围绕书本传授“符号”的过程,并不是做教材的“奴隶”,而在于以课程为中介,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将课程“动态化”,通过体验和发现去开发新的课程,能动地、个性地解读教材,去创建新的课程意义,使课程活起来,使教学活起来,力求达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面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整体把握教材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数学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能力。

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用心善待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搅动学生。只有真善美的东西,才能打动学生;只有学生自己感悟的东西,才能内化成他们的自觉行动。只有教师用心做教育,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 结出创造之果,才能得到学生心的呼应。让我们从自己的课堂做起,真正把学生和我们自己都看成“发展中的人”,用行动者、研究者、实践者的眼光和身份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事,做事用心些,那么“教师成功成名”将不再遥远。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中学数学高级教师)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