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师生园地 » 教师园地 » 正文
 

庆阳六中“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解读

发布时间: 2013-12-28 08:34:15   作者:宫亚妮   来源: 本站原创  
    我校在原有的“课堂教学八个一”和“2025”、“3015”时间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了“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师生精神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观。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入格”,尝试“破格”,力求“升格”,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力求精细化教学,我们从理论依据、实践样板、模式构成、基本要求等方面对“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深度解读。
    一、 理论依据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对于学生学习而言,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 实践样板
    实践样板是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和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
    有老师质疑:杜郎口已经公开宣布取消导学案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所做的《关于取消导学案的反思》对这一质疑做了最好的回答。他指出,导学案被认为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前的一项预备、一根拐杖。当学生愿学习、爱学习、会学习时,就意味着学习已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然后到“要学我”,那么它就完成了使命,就像拴在婴儿胸部的棉绳,可以帮助孩子学习走路,但当孩子逐渐学会走路后,棉绳就可以束之高阁了。但拥有导学案是取消导学案的基础,导学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路标,是在学生缺少学习能力、学习愿望、学习需求时提供的样板。为了让学生掌握学情,理清知识脉络,明白知识的框架建构,给学生使用教师编写好的导学案是有价值的。
    矫枉必须过正,面对我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新课改实验,部分教师显得“水土不服”,闯的步子不大,改的意识不强,应对的办法不多,特别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深化新课程实验的攻坚克难时期,导学案就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抓手。
    三、 模式构成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基于多课型观,把学生的学习行为过程划分为“预习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矫正——拓展巩固”五个环节和“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检测巩固课”三种课型,使其在导学案引导下和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一导”:不论怎样的课型,我们的具体抓手就是导学案。教师根据导学案来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来学习。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
    “二组”:自主学习小组和学科研究小组。构建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便于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这是“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组织管理和运行操作的核心所在。小组化学习共同体一般分为若干个自主学习小组(每组由异质学生4至6人组成)和一个学科研究小组(由学科特长生3至6人组成)两类。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内的同伴互助、互查、互促、互动,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横向展评交流和学科研究小组的搅动、带动,真正激发课堂活力。可行性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成为小组学习的外部动力和保障。
    “三课”指课程类型,即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检测巩固课。课程类型不同,学习过程的侧重点相应不同。
    “五环”指学习过程:环节一、预习自学。先学然后知不足,先学然后产生疑问。学案中预习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学生能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环节二、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有序合作,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环节三、展示交流。展示以问题为起点,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基础,以释疑解难和提升为目的。展示的问题要精选,要选择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环节四、反馈矫正。反馈矫正既是一个独立环节,又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反馈检测的方式不仅仅是书面考试,还包括提问、观察、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并及时点拨矫正、精讲提升。环节五、拓展巩固。展示后,给学生留出一定反思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咀嚼回味,消化吸收,并设计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 基本要求
    (一)、提高导学案的编制应用质量
    我们知道“学案导学”的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进行的“问题式导学、过程式学习”,内涵是落实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向有限的单位时间要效益、要质量。因此编写一份优秀的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导学案必须要经历备课互研、专题讨论、分工备写、多次调整才能生成应用。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尽量适用于普通班级) 。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达标检测、反馈检测等);
    第五、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二)灵活应用课型设计和基本环节
     三种课堂教学形式或三个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每一种课型都可以是完整的一节或几节课,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自主学习课是前提和出发点。学生在导学案引领下思考、探究、质疑,对所学基本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同时思考和解答学案上的问题,并力求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一课型是基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习惯,解决基础性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学生通过个体独立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必教授,小组就不必讨论。该课型下注重学习的预设性、指导性和可控性。
    展示交流课是实现师生达成知识共生共享的平台。它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同时也是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效果,进行合作互动的重要课堂教学形式或环节,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是由初步了解到基本理解甚至基本掌握的关键阶段。展示交流课解决的是有深度、有广度、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或学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通过利用多种工具,同伴争论、思想交换、求同存异、寻找方法,最后得出结论。该课型下关注学生认知的生成性和问题解决的开放性。
    展示交流课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呈“金字塔”式)——学生自主学习,解决一般性问题;小组合作研究,解决前一阶段未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问题;班级展示交流,解决小组未解决的问题或生成的问题。
    检测巩固课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落脚点,是学生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的过程,通过独立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和老师的精讲点拔、总结升华,学生已基本能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要点。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巩固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检测巩固课”:基于检测教与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个体需求差异,避免重复训练、作业负担过重问题的需要而设定的一种课型。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试题(问题),引导学生跳出题海,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总之,这三种课堂教学形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五个基本教学环节
    预习自学环节:教师通过先期编制的导学案出示课时学习需要学生解决的目标化问题,发动学生通过领悟目标、分解问题、自主阅读(审阅教材、查阅资料、利用工具)、理清思路、独立思考、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解决基础性问题(浅性问题)。并标注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做好记录,积极寻求解决。
    合作探究环节:在个体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发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讨论、交流、分析学习任务中的核心要点,解决核心问题(深层次问题)。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后,进行组内讨论、质疑争辩,达成共识,形成结论。
     展示交流环节:组织学生对课时学习任务中具有训练思维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各小组(各自)的收获,相互吸取有效成分并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展示课就是落实课,展示学习成果就是学习的提升。展示课上通过个人发言、小组汇报、课本剧、音乐绘画等形式,展示学生个体自学或小组交流的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师生、生生、小组之间再次进行相互质疑、辩论,使学生张扬个性、建构知识框架、提升能力。
    在这个环节,尤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1、展示的内容必须是紧扣学习目标的典型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引导,要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习目标进行。
    2、展示时间要限制,小组展示,他人质疑、补充,老师要适时调控,避免出现有效教学时间的流失。
    3、学生要适时补充自己的笔记,完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前两个环节的自主学习,记录了大量有助于理解所学知识的材料。通过整理笔记,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同时,整理笔记的过程也是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
    反馈矫正环节:前三个阶段结束后,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所学知识点,精选训练题目,选择与学生知识能力相匹配的检测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组织学生开展三练即双基练、知能练、创新练。题型题目要有针对性、突出层次性、加强创新性,以期学以致用、矫枉过正。
     拓展巩固环节:借助导学案或多媒体手段适度引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社会生活事件、事例或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解决关联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咀嚼回味一节课的所思所获,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努力中,自然实现对习得知识的迁移延伸,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在这一阶段,教师还需引导每个学生、小组、就其前四个阶段的表现,从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予以总结反思、自评,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和求真务实、乐观上进的学习态度。同时要简单写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教训与不足、经验与收获,使学生进一步释放学力,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调节课堂中出现的“离轨”行为,使课堂教学始终保持在实现学习目标的正确方向上。
    ⑴ 有效时间管理
    往往有这种情况,当教师发现学生对某个环节感到特别兴奋,或对某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感动或困惑时,就忘记了“适可而止”,结果临近下课仓促收场或导致拖堂。这时教师要心中有“度”,适可而止。因此,课堂教学应要求教师板书科学、举例生动、表述精要、作图清晰,切忌随心所欲、海阔天空。
    ⑵ 师生情绪管理
    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观摩,及时控制学生的情绪变化,使之向有利于教学的方向发展。当有个别学生因故没有得到发言机会而十分懊丧时,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提供机会。
    ⑶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两个系统对教学信息的输出、接收和反馈。因此,课堂纪律必须由师生共同努力来管理,无论从个人或集体意义上说,师生间的热情和融洽的关系是建立在良好纪律的基础上。整个教学控制系统中,师生间信息交流频繁,就能使系统维持稳定,整个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就越能保证。切忌大面积的训斥,大面积惩罚(罚站、哄离教室),切忌教师面对学生“离轨”行为无奈而弃之课堂,越这样,授课威信越降低。
   (4)环节过渡管理
    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课堂秩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各环节的教学任务,组织方式和目标达成情况,还要注意环节间的过渡,努力做到及时、自然、连贯、有效,使整个课堂清晰、顺畅,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
    “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要体现和追求“四主”和“四最”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和“最大化学生活动、最小化教师讲解、最优化内化过程、最精化当堂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活动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没有十全十美的教学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构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适合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其实践必然经历一个由“入格”到“出格”再到“升格”的过程,“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革新的起步阶段,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入格”;随着课改的深化、实践的检验和教师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出格”(破格),即不必拘泥于固有教学模式的束缚;当教师的教学更加遵循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学生需求、更加符合课程标准、更加运用自如的时候,教学需要教师在模式上“升格”,即教学不再需要模式桎梏,教改进入理想状态,这正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