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视野 » 正文
 

《教研视野》2012年第12期 (总77期)

发布时间: 2016-04-08 16:06: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教研视野

2012年第12                             77

庆阳六中教研室、教务处主办                2012年11月28

编者按:

罗国庆主任于2012102031日赴哈尔滨师范大学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培训,返校后,结合我校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心得体会撰写了《课例研修—我们的行动之路》一文,并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作了报告,展示了物理组老师动手制作的精美教具,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全体老师一致好评。现全文印发,供广大教师交流学习。

课例研修--我们的行动之路

罗国庆

201210201031接受上级安排,赴哈尔滨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培训。在10天的时间里,聆听了12场专家报告,参观哈工大航天馆等3个博物馆,并且走进哈尔滨三中,哈师大附中进行了两场新课改教学现场观摩和学习交流活动。培训共有陕甘宁青、江苏等9个省43名学员参加,工作组织严谨,安排有序。专家报告与学员互动相结合,现场演示与实践制作相结合,理论研修与课堂示范相结合,产生能够对新课改实践有指导和操作性意义上的引导效果,获得了学员广泛好评,也给了我深深地震撼。

临行前,按照组委会要求每人提交一篇论文和两个以上问题,我带去的三个问题是:1、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什么?2、课堂教学改革路在何方?有无范式?3、如何处理新课改与高考的关系?课程改革进行多年来,这三个问题始终是困扰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甚至步履维艰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不能解决全体参与课改行动的教师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激发他们参与课改的热情,他们总可以找一些堂而皇之的理由和借口,重新退回传统教育、应试教育的老路。这样老师就可以无所顾忌的重建一座封闭的“课堂帝国”,在那里老师当着国王,固守着他的阵地,居高临下的俯视着他的臣民,课堂上没有民主探索和自由求知的氛围,也缺少了学生参与和积极求索的奢望,这种教育模式越来越表现出它的落后与不足,必将寿终正寝。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清楚认识的一点。有人说过中国教育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我们的教育需要接受教育。这种教育的受教主体应该是我们全体教育人。新课改正是提供了这样一个让我们重新反思和学习的机遇。尽管我们还不清楚它,甚至不喜欢它,但至少我们不应该拒绝它!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一个创新,但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和标准答案培训,我们都把他们教育成了同一个人!对此,谁敢理直气壮地说:这与教育无关。培训之前,对此我思虑很久,茫然、模糊、不甚明朗。学习之后,我依然模糊,但这是一个更高层次的模糊,尽管我不很清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但至少我们从头可以做,可以探索,这种探索不是为了发现新大陆,而是提供一种新的教育视野。

启示一:新课改要找准我们自己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无论是哈三中还是哈师大附中,他们的新课改是建立在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的。东北作为我们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培养了他们一代又一代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的人,表现在他们的课改实践上,以学生制作为基点的兴趣开发培养卓有成效,小到风车转轮、动植物标本、铺路架桥,大到航模造船、火箭磁暴、机器人,只要是与课程教学学习内容相关的所有知识,他们都有相应的实物制造展示,有学生做的,教师做的,师生一起完成的,应有尽有,异彩纷呈,他们的实验室专门配备一名老师指导学生开展手工制作,就是在这些学生实践活动中渗透着素质教育,也能发现学生今后发展方向上的亮点,进而形成极具个性特点的指导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给我的启迪是:教改不仅仅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行动。

启示二:新课改核心在课堂,路在脚下。

通过听取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师之蕴工作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关景双老师做的“主题式课例研修行动”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他们善思、敢做、敢为。要想带出一支高水平、有师德、有师能的教师团队,必须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横刀立马”,勇立潮头,有所作为!学校要组织他们走得出去,到课改实验开展好的地方多学多听,多思多练,回过头来传帮带,带出我们自己的队伍。受经济文化条件制约,这些年西部地区有计划的选派出一批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但存在的问题是:一、出去的时间短,走马观花,只见皮毛,未见真经,教改学习有形式,没内容,花了钱,没变。二是外派学习的人,热心教学,研究教学,锐意革新的少。没有有关新课改的理论学习和良好的知识储备,只看热闹不懂门道,探究不出根本。这里存在一种经验上的误判,我们往往被表象所迷惑,常常是“看到的一样,看不到的不一样;做到的一样,做不到的不一样;参与的一样,担当的不一样”。于是乎,稀里糊涂的得出:差不多,都一样。以上海“师之蕴”工作室的听评课为例,是以“三实践两反思”课例研修为载体,听课安排的45个人进去都是带有任务的,有看教学目标的预设与课堂上的完成,注意从理想的目标设计与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找问题,到下一节角色转换时,注意从自身与他人的设计中找差距,更具有指导性;有从重点、难点的设计突破上找亮点、寻差距,注重重难点确定的准确性,教学过程中重难点的突破性和学生整体掌握性上找问题;也有从课堂的学生学习行为、知识接受掌握能力,学生练习设计的合理性及适应性上作评价,所有这一切都能更好地从教学的各环节做到有目标、有过程检测、效果评估和行为反思、课例总结中进行判断提高,针对性更强,指导性更具体,青年教师提高更快,而不是无关痛痒,言不中的漫天乱评。这种课例书写的积累,便是经验论述,同时也记录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是鲜活的教师个人成长记录。

长久以来,新课改不能更高推进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习惯有一个自上而下的课堂模式,并习惯以此模式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好让我们照猫画虎,或东施效颦,而本次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立意和出发点,是想自下而上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世界潮流且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发展模式,形成教育改革百花齐放、朵朵光彩的教育新局面,一改过去老气横秋的沉闷状态,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界面前,这不仅是国民的希望,更是教育者的责任。为此,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志,不在乎我们采取了什么模式;更不在乎是否有PPT对应的课件制作;倘若做了几十年不变的实验演示设计,或学生上台做了几道题,而是在乎我们设计的每一节课是否有自己的亮点,即让人为之一亮、或精神为之一振的东西。一节课可以有遗憾、有残缺,但不能没有亮点!示范课,公开课更是如此。有人说教学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这种残缺的美,就表现在他被我们的亮点所淹没,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宽容他的残缺美,形如断臂维纳斯,接续双手后反而不知放置何处方才更美。

启示三,新课改与高考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新课改并不排斥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强调学生有意义的学习,更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和效率。没有知识的学习,智能开发就无从做起;没有文化的传承,教育就失去了本体。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扬弃,而是继承与创新,变革与发展的关系,要着力改变过去教师“死教法”为学生的“活活动”,合理定位师生之间的本体与主体的关系,是学生从过去的“受教育者”转变成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和探索者,以更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和学生个性的生成。在考察内容上更加注重细节,我们教学环节上许多知识的忽视点,恰好成为高考试题的成题点。尽管不难,但由于不注意,加之,我们学生的融会贯通、灵活应变能力不强,做题往往举棋不定,没有把握,容易造成失分,这都是今后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克服和挖掘的。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办公室副主任  中学物理高级教师)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