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课堂教学原有的“2025”和“3015”时间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五环三课”学案导学模式。“五环”指学习过程:环节一、预习自学。先学然后知不足,先学然后产生疑问。学案中预习的要求要具体明确,便于学生操作,学生能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环节二、探究合作。探究合作是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实行小组合作与互助学习,有序合作,互动交流,教学相长。环节三、展示交流。展示以问题为起点,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基础,以释疑解难和提升为目的。展示的问题要精选,要选择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进行展示。环节四、反馈矫正。反馈矫正既是一个独立环节,又必须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反馈检测的方式不仅仅是书面考试,还包括提问、观察、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并及时点拨矫正、精讲提升。环节五、拓展巩固。展示后,给学生留出一定反思时间,让学生进一步咀嚼回味,消化吸收,并设计适当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拓展。“三课”指课程类型,即自主学习课、展示交流课、检测巩固课。
课程类型不同,学习过程的侧重点相应不同。但不论怎样的课型,我们的具体抓手就是导学案。教师根据导学案来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案来学习。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盘和路线图,既有目标又有方法。要为学生设计适合自主学习的方案,教师务必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合理加工教材,科学补充教材,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导学案要经过教师分工备写、小组讨论确定、使用前再次调整等多次生成才能应用。因此,备课互研至关重要。备课互研要把怎样用教材教,教什么,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性,以及讨论学案和选择训练题等,作为备课互研的重点,落实到位;把教学资源共享,作为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协同作战。一要研究“教“的有效性。如何解决“教”的有效性?面对“增肥”了的教材,怎样处理?面对一片题海,哪个该讲?面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怎样分层讲解?教师应尽快从学科本位走出来,用大课程观解决教教材的问题;用整合观解决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用师生互动解决教学方式单一问题;用学情研究解决重复训练问题;用学科分层解决学生的需求差异问题。二要研究“练”的有效性。要加强“有效训练,分层作业”的研究。教师要为学生精选适合不同学生层次发展的个性化作业。课内作业主要解决课标要求,课外作业满足差异自主发展需求。避免重复机械训练,引导学生跳出题海,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三要研究“学”的有效性。解决学生有效自主学习问题,学校、年级和班级要注重创建满足学生充分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等方面的主体性。职能部门要研究辅导课、自习课培优补差的方式方法,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