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研视野 » 正文
 

《教研视野》2014年第6期(总103期 )

发布时间: 2014-05-20 12:03:08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编者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走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课程改革也显现出不同的类型,如:平稳型、效率型、发展型等,外在形象也是异彩纷呈,有的亮丽,有的务实,有的亮丽加务实。广东省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程红兵发表在2014227日《中国教育报》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同类型》一文,对国内出现的各种课改类型进行详细对比,深入分析,得出了它们的优缺点。现全文刊登,希望大家认真阅读,以便我们在课改过程中择优选择,避免走入课改误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同类型

程红兵

国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清晰地呈现出各种样貌。

课改的不同价值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平稳至上,这是好听一点的说法,其实这类课改基本上是迫于无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反复要求,反复督查,左邻右舍也都在课改,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形势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所以不得不改,本质上是被动的,因此他们的课改标准定得比较低,只要不被领导批评责备就可以了。其课改的内涵也非常模糊,不知目标是什么,不知课改的方向是什么,也没有具体的课改内容规划。也就是说,一些学校相关负责人虽经多次培训,了解了一些课改的概念,但与自己学校联系起来,他们并不知道到底应当改什么、怎么改和为什么改,只是按照上级的部署或者参照同类学校的一些做法,象征性地做点表面文章。因此这类学校不可能有多少变化,改革效果与发展前景也十分微小。

第二种取向是效率至上,这种课改基于本学校的问题,学校负责人热切希望通过课程改革迅速改变学校面貌。他们的课改标准定得很实,内涵单一,就是想方设法提高教育质量,而他们所谓的教育质量基本上就是中考升学率、高考升学率。他们也切实研究了影响学习效果的多重环节,尝试着在教学环节上做出比较大胆的改革。比如,在教学顺序上颠过来倒过去。或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减去一些,或者在教学模式上固化一种严密的步骤并且让所有学科一以贯之。或者在教学管理上实行类似企业化的精细管理,课前如何,课中如何,课后如何,堂堂清,日日清,月月清,效率意识贯穿始终。这些学校管理严格,其结果是教师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学习见效非常快,分数、升学率上升明显,学校排名迅速提升,很快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人民满意率高,领导满意度自然也高。但是这种课改充其量就是教学技术层面上的课改,其本质是功利至上的,他们追求的目标只是高分升学,对分数有影响的教学方面就关注,无关考试升学的就基本不闻不问,视野非常狭隘,教学非常局促。这类学校关注最多的是眼前利益,基本忽略了学生未来能否可持续发展。更有甚者有的学校打着课改的名义,变本加厉地搞应试教育。

第三种取向是发展至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此种教改立意高,课程改革所定的标准也高,课改的内涵丰富而多维,课程目标校本化,课程内容校本化,课程实施校本化,课程评价校本化,试图实现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变革,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这样的课程改革无疑是很难实现的:既要升学率提升,又要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既要教师会抓应试技巧,擅长提高学生分数,又要教师学术修养高,研究能力强;既要强调效率,又要重视终身发展。实事求是地说,这样的课改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见效慢,效果并不明显。有些学校有时候一不小心升学率不升反降,其学生的分数考不过一门心思只抓中考、高考的学校,人民群众立刻由开始的赞同,变成坚决反对,领导也立竿见影地站在群众一边,这样的课改常常中途夭折,应试教育回潮现象比比皆是。

课改的不同主体

第一种是政府主导下的课程改革。基于树立典型、创造课改政绩的需要,他们抓的是属于精英教育体系的重点中学、重点小学。其目标是大改,范围从体制、机制创新,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从课程教学创新,到技术手段创新;从评价方式创新,到管理模式创新。如果实现,其结果与意义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这样的改革成本大,经费投入大,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和高额投入,全面实现目标几乎不可能。现实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举全市之力,或者是举全县之力,政策支持,经费支持,个别学校占有了大量资源,有的学校甚至还明目张胆地抢挖其他学校的人力资源,抢夺别校的特级教师,不择手段地争抢优质生源。这种课改即使获得成功也丧失了全面推广的意义,因为它是非常态的改革,甚至是损人利己的改革。

第二种是校长为主导的课程改革。经过多年的校长培训,很多校长已经充分意识到课改的必要性,基于学校当下生存、未来发展的需要,学校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很希望全面改革,但苦于学校自身无优势,又无明显潜力,资源有限,政府虽然支持,但财力支持十分有限,其改革基本停留在表面上。此种情形下校长只好选择重点突破的策略,目标不大不小,可以说是中改,其经费投入也不多不少,课改过程也只好有虚有实,其结果与意义只能是虚虚实实,它可能部分实现课改目标,但毕竟虚实参半,意义有限。

第三种是教师自主的课程改革。这类教师一般都有自觉的课改意识,责任意识很强,他们一般都是抓住学科教学的具体问题进行课改,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也有所提高。但此种课改基本局限在本学科内,范围有限,与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沟通,不能打通学科壁垒。教师常常孤军作战,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变革,因而其课改深入程度也是有限的,虽不能说是小打小闹,但无法实现整体变革。这类课改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学科与学科贯通。政府和学校都应给予应有的支持,促进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的课改,从而取得更大的意义。

学校课改的外在形象

第一种是亮丽型的,出发点是满足不断高涨的社会需求。鉴于社会各界对教育普遍满意度不高,批评乃至批判之声不绝于耳,有改革思想的校长很想彻底改变教育备受诟病的面貌,他们热衷于颠覆,一些人尤其喜欢教育革命,一会儿是课程的革命,一会儿是课堂的革命,一会儿是教室的革命,一会儿是技术的革命。这些所谓革命最容易打动一部分不谙教育实情的新闻记者、媒体编辑。这些改革看似热热闹闹,但实事求是地说有点浮躁,有点急功近利。

第二种是务实型的,出发点是基于问题的,基于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立足长远的。这类改革者并不希望一夜之间彻底解决问题,也实实在在知道世界上本没有如此高明的妙招,其中大多数能静心低调地工作,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他们的眼光是向内的,不期望媒体热评,也不在乎别人冷漠甚至无视,他们更关注每天的小变化,虽然不起眼,但却是真实的效果。

第三种是亮丽加务实型的,他们既是基于问题的,也是不甘寂寞的。他们虽不热衷于新闻效应,但也比较喜欢、起码不拒绝正面的曝光。他们的眼光有时是向内的,有时也是向外的。他们做了一些真正的课改,但所得到的热评多半超出了实际效果。

(本文系张武德副校长推荐)

Tags: 本文暂无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