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六中欢迎您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会员登录 管理登录
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 新闻资讯 » 新闻 » 正文
 

龚全珍、杭兰英、刘伦堂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时间: 2014-11-27 16:16:29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龚全珍同志先进事迹

龚全珍 (1923—)女,山东烟台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国少将甘祖昌同志夫人。1957年跟随丈夫回到了江西莲花县老家,扎根山区当“农民”。1961年,龚全珍到同乡的任南陂小学校长。此后一直无怨无悔在江西莲花山乡,投身教育,爱心奉献。

龚全珍既是开国少将甘祖昌的夫人,又是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的一名年逾90、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这位平凡朴素而有着坚定信念,充满活力的长者,发扬着甘将军“联系群众,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至今还依然活跃在老百姓中间,关心社区的和谐发展,帮助身边的困难群体,关爱下一代的教育成长,倡导新风文明。人们敬重她,爱戴她,深切地感受到她身上所具有的人格魅力。

退休不忘为公志

龚全珍是甘祖昌将军的夫人,甘将军一心为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宝贵精神在她身上熠熠生辉,成为她的人生信仰和永远的活力。同时,龚全珍又是社区的一名老党员,永葆本色,永不掉队,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在她身上永放光芒。

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传承甘将军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2011年,琴亭镇金城社区筹建“龚全珍工作室”,邀请她担任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并勉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并开展好新时期传统精神的宣传活动……”社区人员深深感受到将军夫人的真挚情感。担任社区辅导员期间,她一丝不苟,语重心长,真情流露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不谋私利,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了“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定期为社区党员、居民和困难家庭开展革命传统,理想信念教育和扶贫济困慈善活动,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排忧解难显真情

甘祖昌将军勤俭节约、热于助人、无私奉献的好传统在龚全珍身上得到发扬光大。离休后,龚全珍自己日子过得很节俭,衣着朴素,粗茶淡饭,从不乱花钱。但对帮助他人,却尽其所能,热心帮助。

龚全珍经常帮助社区居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困难家庭的思想、生产和生活。社区居民贺丙才想创业走上致富路,可创业途中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坚定创业想法出现了动摇。在了解到情况后,龚全珍主动与其开展谈心和思想辅导,增强了他的信心,最终,贺丙才克服了困难,并担任社区支部副书记,在龚全珍的影响下,贺丙才牵线搭桥,帮助近十名社区居民创业致富。社区困难居民彭云娥,体弱多病,家境困难,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与其谈心,送去慰问品,并勉励她战胜困难,在她的鼓励下,彭云娥生活非常开心,并参加社区门球队,带领数十名社区居民开展门球比赛活动。困难居民彭秋仔,在龚全珍的帮助下,从事家庭炊具的修补生意,逐渐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社区青少年朱洪峰,困难居民周春燕,龚全珍经常关心她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并经常送去学习用品,帮助她们克服困难,树立生活信心。

她不仅自己这样做,还告诫女儿甘公荣,爸爸一生都在为老百姓做好事,要好好向他学习。女儿甘公荣继承和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经常向社区困难居民伸出援助之手。龚全珍认为:祖昌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精神财富,心里总是装着大家,回乡当农民以来,用自己工资建设农村,有生之年一定要将这宝贵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

满腔热情扬精神

龚全珍时时刻刻关心社区党员干部、青少年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自担任社区辅导员后,每年为琴亭镇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党课。

在辅导工作中,龚全珍推行了“讲、观、作、学、谈、行”服务内容,通过讲一堂党课、观一个基地、作一次辅导、学一句名言、谈一番感受、行一次慈善等活动,建立起龚全珍工作室的长效服务机制。在为琴亭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讲的党课中,龚全珍总是热心参与,耐心辅导,并带领新老党员到一枝枪纪念馆、列宁学校参观学习,提升思想境界。

在辅导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的同时,龚全珍还经常深入到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作革命传统的教育报告,讲述老红军的优良传统,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关心青少年和思想、学习和生活,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向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元,每个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捐助科普书籍,供社区青少年阅读。“龚全珍工作室”建立以来,龚全珍共组织开展讲党课、参观活动、思想辅导、走访慰问等30余次,参与学习教育活动人次650余人,让社区党员和居民接受了生动的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为构建和谐温馨社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树立新风促和谐

岁月沧桑,龚老已是耄耋之年,但其一言一行,仍然在为社会和谐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龚全珍既是开国将军夫人,同时,又是社区和谐发展的一份子,她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街坊邻舍。

龚全珍与甘祖昌将军育有4个女儿,现在与第3个女儿甘公荣生活在一起,如今在家还始终坚持读书看报、看新闻、写日记,努力营造社区讲学习、重文化的良好风气。她与左邻右舍相互关照,融洽相处,营造了明礼诚信、团结友爱的公民道德。同时,龚全珍热爱保健养生,懂得顺应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按照自然规律养护好身体,天气晴好时,约邻舍去一枝枪广场散步,与邻居一起练香功,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营造了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在新时期,追寻红色记忆,传承优秀传统,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是全社会共同的心愿。龚全珍老人作为开国将军夫人,又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的老党员,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坚定信仰的典范,这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一心为公”的精神,是将军夫人永恒的坚守。

发挥余热

龚全珍这位社区老党员,其服务和谐社会的奉献情怀令人感动。为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发展环境,调动社区党员和群众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琴亭镇金城社区邀请龚全珍担任社区辅导员,她愉快地答应了。在为社区党员作辅导时,她语重心长地谈自己的革命信念,讲述甘将军一生为党、为人民奉献的感人事迹,并勉励社区同志要珍惜大好时光,搞好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服务。在她的勉励下,社区创新管理机制,建立“1365”社会管理新模式,提出了“温馨社区、和谐家园”的服务目标,并不断改善服务条件,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展现大爱

离休后,龚全珍生活上很节俭,从不乱花一分钱,却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家境贫寒的社区党员刘青松体弱多病,龚全珍主动与其结对帮扶,并多次上门看望,捐款捐物,让他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社区里的一个困难家庭中就读中学的女孩面临辍学,并不宽裕的龚全珍毅然资助其2000元,使得这名学生顺利完成初中学业。老人还告诫女儿甘公荣要向她父亲好好学习,为老百姓做好事。甘公荣向社区李利平同学伸出救援之手,随后,又寻找了一名父亲残疾、母亲弱智的家庭为扶助对象。龚全珍认识的一位孤寡老人赵婆婆年事已高,生活困难,她定期为其送去大米、面条、食用油、猪肉。赵婆婆身体不好时,龚全珍还拿出自己的钱让赵婆婆去看医生。龚全珍认为:甘祖昌将军留给她的最大财富是——心里总装着百姓。

心系教育

龚全珍关心下一代成长,热心为青少年开展理想信念和传统教育,应邀担任社区辅导员,并悉心照料留守青少年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当龚全珍发现部分留守青少年存在挑食等坏习惯后,她接连三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面,把甘将军在长征路上没有食物,每天只能用八粒蚕豆充饥,最后胜利完成任务的经历,编写成一个“八粒蚕豆过草地”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教育他们要珍惜粮食。同时,龚全珍帮助成立了校外活动小组,讲述将军自愿解甲归田的故事。在国庆等重大节日期间,龚全珍发动老同学、老朋友,全家老少一起搜集近百幅漫画作品,制作了“鲜红的红领巾”等漫画,教育启迪青少年。龚全珍每年都定期抽出时间,进社区向青少年宣传优秀文化,讲述老红军、模范人物的事迹等,并向琴亭镇教育基金会捐款1000元,她还每月从工资中拿出500元购买科普书籍,供社区青少年阅读。

社会评价

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又是江西萍乡莲花县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她已是91岁高龄,有着60多年党龄;她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选择回乡与乡亲建设共同的美好家园;她坚守着革命前辈优良传统,更孜孜不倦地将其传播到青少年中间。龚全珍,以崇高的人格立世,给身边人带去温暖的力量。

永葆本色,是甘祖昌将军生前嘱托,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爱的信任;永葆本色,源自革命老区的血脉情谊,龚全珍坚守的是一份返璞归真的赤子情怀;永葆本色,源自她饱经风霜的人生阅历,龚全珍坚守的是岿然不动的品格准则;永葆本色,源自她自觉的党性高度,龚全珍坚守的是共产党人一心为民的崇高使命与坚定信念。

使命不是空谈,信念不是高蹈。龚全珍不但多次捐款救灾、资助贫寒学生、帮扶困难家庭,用点点滴滴的爱滋润乡里,而且有着更大的担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创新社区管理机制、致力革命老区教育事业,将个人的精神力量不断壮大成一种风气。龚全珍以实际行动作出榜样:使命应该落到实处、细处,信仰更可以是温润的、具体的、可感的。先进,而又始终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有着不懈的活力,龚全珍有着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高尚情怀,一生践行着共产党人的使命与信念。

信仰与精神的力量曾经鼓舞着革命前辈夺取胜利,龚全珍是这份光荣革命传统的当代护旗人,满腔忠诚,臻于隽永。龚全珍以其感人事迹,向人们展示了党性的温度,也展示了革命传统的当代特色与信仰力量的新高度。这份信仰仍然鲜活生动,慰藉社会,激励社会,仍然是社会道义的准心,仍然是一股可贵的精气神,给予人们感动、勇气和信心。

 

 

杭兰英同志先进事迹

     与上虞市祝温村党总支杭兰英书记有过深层接触或共事的人,都会认为杭书记身上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痴”,一是“真”。

    说她痴,的确有点。倒不是仅仅因为杭兰英放弃高收入、轻负担的好工作而痴情于担任该村党总支书记一职已长达26年之久,其实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她对祝温村那种比家更深,比己更切的情愫。与她交谈,她总是能因某件事或某个观点,一扯二扯,最后扯到她的祝温村。她会情不自禁地讲述村里今天修了一条什么路,明天要种什么树,后天要砌哪条河;介绍村里今年要创绍兴市科普示范村,明年要创省级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后年要创全国妇联示范村等等等等,如数家珍,踌躇满志。特别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杭书记非但没有从书记一职中,赚得工资,谋生立命,反而每年都要从家里掏钱,捐给村里搞集体建设,几十年来,其捐款数已多达30余万元,那情景,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村痴”。

    说她真,确实如此。在崧厦,甚至在上虞,杭书记对工作的真抓实干,对群众的真情实意是出了名的。几十年来,她总是将党和政府要求干部关心他人,服务百姓的文件精神真真切切地落实在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中。哪户村民家有人生病住了院,哪户村民家里最近闹矛盾,哪个村民想到外面出去挣点钱,哪个村民想在村里搞个体,等等,她不但心中有数,而且件件过问,桩桩费心。更让人觉得她率真至极的是,对待工作的存在问题,她会毫不客气地批评指正,就像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支部大会上,她会直言不讳地对在场的党员同志指出其身上的存在问题。

这就是杭兰英,一个敢作敢为,能说能为的女书记。

    杭兰英书记出生于1949年,1983年担任祝马村妇女主任,1986年7月任村党支部书记。20多年来,她脚踏实地地苦干实干,发扬无私奉献和忘我牺牲的精神,因村制宜,勇于开拓,与全村群众一起团结拼搏,艰苦创业,使祝温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近几年来,祝温村在杭兰英的带领下,先后荣获了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浙江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绿化示范村、卫生村、体育小康村,绍兴节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五好”基层党组织、文明村、绿色示范村、生态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文明示范村、计划生育协会双示范村和上虞市新农村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她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绍兴节"双带"党员、上虞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和优秀党员,市党代表和市人大代表,市"十佳" 文明家庭和绍兴市百佳文明户,绍兴市“学习之星“。2010年5月,杭兰英同志还被评为上虞市劳动模范。

敢叫旧貌变新颜

    祝温村位于崧厦镇西北,与沥海镇交界,由原祝马、温泾、后桑3个村合并而成。全村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下辖10个自然村,有农户661户,人口 1825人,耕地面积1446亩。是以种粮为主的农业村。杭兰英在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原祝马村办公只有近30平方的一间小平房,集体资金缺乏,班子软弱涣散,村中管理较乱,丧失了凝聚力和战斗力,特别是蒋家沥当时是有名的大打三六九、小打天天有的“相骂”村。作为一名祝温村人,她觉得这种现状实在有损村民形象,她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当时,她已从绍兴卫校毕业,在村医疗站工作,收入也不错。好知道,真要改变现状,谈何容易。但她天生就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丈夫祝秋潮的支持下,参加了村的选举,并以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就这样,祝马村的发展就在她的带领下翻开了新的一页。

    杭兰英担任村书记以来,坚持爱岗敬业,坚持党性,心系群众,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解百姓之忧,排百姓之难。特别是她视村民为亲人,视别人的困难为自己的爱民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村里百姓的心。该村村民祝荣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90年的夏天,他妻子丁志娥在76丘海涂耘田,一个巨大的响雷击中了他妻子的脑袋。消息传来,家里只有两个小孩。这个时候,杭书记带领村班子成员,立即赶到她家。组织人员去海涂运尸,一面安排死者的后事,直到把后事办妥。其实对于祝温村的广大百姓都知道,该家庭平常还对村委有成见。患难相助见真情,家庭成员被杭书记这种不计前嫌的大度言行所深深地感动。

    祝温村的另一位村民沈春香也永远忘不了,那一年的大年三十的晚上,沈春香家失去了两位亲人,杭兰英书记正在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闻讯后,立即放下饭碗,来到沈春香家。稍作安慰后,她又临时召集村里的干部,形成了为沈春香捐款的决定,且自己第一个带头捐款3000元。在她的感召下,这一年,祝温村的村民纷纷参与捐款,大到80多岁的高龄老人,小到7岁的幼儿。两天时间,捐款数近2万元。这一次捐款活动不但帮助沈春香一家摆脱了困境,更为主要地是深深感化了祝温村人,让村里人第一次感受到村的力量,村的温暖。村民们首次感觉到乡里乡亲,互帮互助,和睦相处的重要性。一些原先常和邻居有口角甚至打闹的村民还当即忏悔自己过去的行为。杭兰英书记趁热打铁,及时召开了全体村干部会议,以会议纪要的形成,达成了今后凡是出现类似的群众困难问题,村干部、村里的党团员必须带头参加义捐等事项。自此以后,祝温村形成了一家有难,百家相助的良好风尚。

    为更好地树好自己既是班长,又是班中一员的形象。几十年来,杭兰英书记十分注重发扬民主,走访群众、老干部、老党员和召开村班子会议,多方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凡是对涉及村内的工程建设,土地承包、转让等重大问题,都要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和党员大会讨论,她从不搞一言堂。有时,她自己认为考虑的比较周到的事情,经集体讨论后觉得经不起推敲而被否定。每遇此境,杭兰英书记十分尊重集体的意见,虚心接受同志的建议,从而赢得了广大干部信任和爱戴。就这样,杭兰英书记以自己的朴实、真实、踏实的工作作风,得到了全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她的威信与日俱增。走进今天的祝温村,杭兰英三个字,几乎成了祝温村的代名词。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上任至今,杭兰英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作为座右铭。她对自己这样说,既然党员群众信任我,选我当书记,我只有本着一颗公心、一腔真情,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才能对得起全村干部群众对我的希望和重托。她对班子成员这样说:“村民只要有事找我们,都是他们解决不了的事。所以无论是大事小事,我们都得把它当成大事办,要事办,还必须办好。当村干部的就是为了他们,为他们搞好服务。”

    杭兰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任职26年来,为改变村容村貌,她动员家人,自掏腰包,为村造路、河道整治、困难户慰问等捐款达30余万元,远远超出这26年来她任村书记所拿的工资。

在她的言传身教下,“祝温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意识已深入人心,变成了全村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这些年来,祝温村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达820万元,其中村民捐资达200余万元。

没有钱不能花,有了钱如何合理花。这不但关系到让钱发挥出更佳的效益,更关乎捐助者以及广大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度。几十年来,杭兰英从不乱花集体一分钱,即便是因为村工作需要招待客人,十有八九,都由她自己掏钱买单。就这样,她将这些经费全部用在村里的各项建设上:一是对全村1126亩农田进行标准农田建设,新建三面光渠道15500米,铺设机耕道路11200米,使农田达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树成行、旱涝保收;二是硬化道路45800平方米;三是对祝马沥、蒋家沥、胡家沥、杨家沥、后桑沥、后横江等河道进行了疏浚、砌石,长度3560米,新建桥梁1座、修建5座;四是在全村区域内的道路和田间种植了桧柏、香樟、柳树等,共绿化长度36700米,建设公共休闲绿地5200平方米,便全村实现了美化、绿化;五是建立占地3亩、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六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新建公厕18只,垃圾箱30只;七是为农户安装了小舜江自来水,同时对有线电视、通讯线路及配电器实施三线网改、安装;八是大力加强村级公共事业建设,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建起了社区卫生院,开辟了老年活动室,设立了体育活动室,图力阅览室,创业文化陈列室,人和乡风文化长廊等等。为保证各项建设的质量,她自己总是亲临第一线,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六点在工程现场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有一年,她的手不幸骨折,动了手术,且植上了钢板,实在不能动弹了,就在家里利用电话,指挥其他干部必须加强各项在建项目的管理,稍能下床活动了,她马上请人将她送到村里,逐一检查各项工作。在她的心里,没有自己,没有家庭,有的只是她所钟爱的祝温村。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杭兰英书记及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的劳作下,祝温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进入祝温村,仿佛走进了一个雅致的公园,村内河道清清,流水潺潺;村道宽敞洁静,花草生气勃勃;村广播乐音朗朗,村民笑颜灿灿,一派祥和、喜庆,一个盛世新农村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见证。

    岁月无情,看着杭兰英由一个30多岁的青春妇女到今天的两鬓染霜,一些年长的村民除了深深地向杭书记致谢的同时,还心疼地劝杭书记保重自己的身体;杭兰英的亲朋好友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她太傻,60多岁的人了,还在村傻干,她弟弟是某知名建筑公司的老总,她有轻松赚钱的工作可做,她在图啥。然而,祝温村老百姓说:杭书记不能走,她是我们的贴心人。

为村消得人憔悴

    在工作实践中,她深刻体会到,一个村要文明和谐,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必须要抓好村风民风建设,必须提升广大村民的道德素质。近年来,她把提高村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结合村实际,借鉴外地经验,不断探索新方法,在抓好文明村建设、提升村民素质工作上采取了一系列成功的做法:一是舍得投入,建好文化阵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有一定的资金来保证。虽然祝温村资金紧缺,但她始终不忘精神文明建设投入,自己带头出资,跑这跑那,筹集资金,至今祝温村己用于文化教育宣传阵地建设资金达100余万元,建成了文化公共服务活动中心,新建了500平方米综合性球场,配备了音响、VCD、投影仪设备,添置了图书3000多册,开辟了20多米长的宣传画廊等,让村民告别了“白天拿锄头、晚上靠枕头”的单调生活方式,为村民求知、求乐、求富、求新提供了活动场所。二是主动与市关工委、派出所、学校等部门联系,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暑期社区学校,共举办培训班18次,参加人数达1500多人;三是建立基金,送好温暖,08年底她自己带头出资建立全市首个村关爱基金,许多建筑老板也纷纷出资,至今己筹取了38万元专项基金。

    为了进一步凝聚民心,最终形成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村级精神。近几年,杭兰英书记还煞费心机地与班子一帮人研究如何通过物化的形式,向广大村民宣传推介祝温村的和谐、互助、开拓、有为的村级精神。隔行如隔山,对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干部来说,要搞村里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开展具有一定品位的文化工程,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敢想敢为的杭兰英还是凭着她不懂便问,不会便学的率气,达成了一系列村级文化建设目标。今天的祝温村,建起了高品位的创业文化陈列室,室内鲜明的创业主题,翔实的创业资料,有序的分区展示,得到了浙江省常务副省长葛慧君、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等领导的一致好评;村里还创作了村歌,多次参加了市镇演出,受到了上虞市宣传部、绍兴市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村里还将村歌制作了光碟,除了天天在村广播播放,还将组织进行千人同唱歌活动。这其中,虽然苦,固然累,但杭兰英觉得苦中有甜,累得所值。

杭兰英喜欢做事,喜欢永不停步做事。其实,26年的村支书工作,每一个认识她,熟知她的人都会由此联想到——她,杭兰英,新时代的焦裕禄!人民的老黄牛!

 

 

甘以毕生献乡亲

                ——追记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伦堂

暴雨如注,鹳鸟徘徊。
  此时此景,下陆区老鹳庙社区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仿佛在悲泣。天空下,该社区的居民们默默地为他们的领头人“老鹳鸟”刘伦堂送行。
  因肝癌晚期,老鹳庙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伦堂这只带领党员群众飞了25年的“老鹳鸟”终于收起了翅膀,于2014年6月25日23时45分,不幸离世。
  丢了铁饭碗,人家说他亏了;
  群众致了富,他回答赚了——

勇立潮头摘“穷帽”
  25年前的老鹳庙是个穷地方。辖区2400多人,仅有600亩菜地,人均不足三分,日子过得紧巴巴。
  就是在这种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当时的肖铺乡党委找来时任乡企业公司经理的刘伦堂,希望他到老鹳庙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组织的重托,群众的期盼。刘伦堂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乡企业公司红红火火,利润连年翻番,如果回到村里,一穷二白,什么都要从头做起。但看到村民微薄的收入,他落泪了,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村里。
  “无工不富、无粮不稳”这是刘伦堂担任支书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老鹳庙水泥厂是刘伦堂任村副主任时,于1983年亲手创办的一家企业,而此时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已停产半年。
  刘伦堂四处奔波,找亲朋借款,发动工人集资,担任村支书的第13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了。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水泥厂重新焕发生机。刘伦堂并没有满足,又先后创办起建材厂、碎石厂、建筑队等一批集体企业。
  上世纪末,市场经济风起云涌,村办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为避免冲击,刘伦堂多次召集党员干部和居民代表研究对策,并对水泥厂、碎石厂、建筑队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法兰盘厂等企业。一度下滑的集体经济再度壮大,全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过亿元,村集体收入70多万元。
  近几年,老鹳庙的三家企业被列入关停“五小”企业之列。“五小”关了,老鹳庙出路在哪里?刘伦堂适时勾画出发展商贸业的蓝图。

这时,他虽已年近七旬,可仍然壮心不已。怎奈天不作美,患上绝症,这一美好愿望只能等待继任者们去实现了。

   群众盼就要干,他心装一本民生账—— 鞠躬尽瘁尽职责
  “书记身上始终携带着笔记本。一个点子、一个要求、一个期盼、一个感悟,不管是群众意见还是反映困难,全部一一记下。”社区副主任程时贵回忆。
  刘伦堂的书柜里整齐排列着大小不一的记事本,记录着“谁家生活有困难”、“哪家危房要修缮”、“哪位病号需照顾”等“小事”。居民们说:“刘书记对我们的难处心中有一本账!”
  1998年7月22日发大水,刘伦堂半夜被风雨声惊醒,他马上想到了本村8组的江春华、9组的余显雨、10组的程时亮等几家的住房地势低矮,极有可能被洪水冲垮。于是他顾不得自家已进水,在道路被淹的情况下赶到村民家,逐一叫醒大家,并帮助他们疏散转移。
  老鹳庙是下陆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单位,新村建设千头万绪,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2007年的一天,刘伦堂在协调工地的现场,不慎摔伤了右腿。可哪家有困难,他仍就拄着拐杖亲临现场协调,群众无不赞叹这位可敬的老人。对全村各家各户情况了如指掌的刘伦堂,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今年4月,刘伦堂开始有头晕目眩的症状,大家都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直到4月12日病情严重,刘伦堂仍强打精神,在社区主持召开了最后一次“两委”会议。
  当干部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打铁先做到自身硬
  集体富了,但钱一分都不能乱花,必须为广大居民谋利益。这是刘伦堂当了25年的“一把手”,一直信奉的处事之道。
  刘伦堂的大哥是社区公认的困难户,多次找刘伦堂想包点工程。每次都被拒绝,大哥因其不讲情面,见面都不跟他说话,视同路人。
  大儿子刘文兵曾经问刘伦堂,“自从你当了书记,不仅没占到便宜,而且还要从家里往外拿钱,这是图个啥?”刘伦堂说,“你父亲当了20多年的书记,没给你们留下一点扯不清的账,做人一定要公道清白,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
  “群雁高飞头雁领,打铁还需自身硬”,刘伦堂还给“两委班子”定下“四不准”:不准用公款送礼、不准借工作之便收取礼物、 不准以任何名义侵占公物、不准为亲朋好友谋私利。社区各项收入,全部对外公开,每笔开支必须经过居民理财小组审核。“党员干部要讲纪律,更要讲学习。”翻看刘伦堂20多年的学习笔记,在几次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他分别撰写了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心得体会。
  在刘伦堂的办公桌上,一副老花眼镜下面压着一本《反对浪费、厉行节约——重要论述摘编》,这位老党员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形象被定格于此。
  程冬生说,刘书记已经看不到居民实现全面小康的那一天,但是,他25年来为官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印记”,注定会在某一个春天,悄悄铺开一个他梦想的世界!

生命在党徽中闪光

                       ——社区好书记刘伦堂系列报道之一

6月29日,天空阴沉。老鹳庙社区100多名干部群众,送别了74岁高龄的社区书记刘伦堂。
  刘伦堂离开人世,但他的荣耀却留存下来。这位老书记从1983年获市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到2013年老鹳庙社区被市委授予基层示范党组织。30年来,40多项荣誉,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劳动模范,刘伦堂和他带领的社区可谓各项荣誉齐身。
  “我们舍不得刘书记啊!我还没来得及让老书记到我的新房去看一看。”居民程时全说,他一家借住在二哥约30平米阴暗潮湿的小屋,一直想在房前余基上建栋新房。可老鹳庙属于下陆重点管控地区,禁建新房。程时全求助刘伦堂。刘伦堂实地查看后,表态将让程时全早日住进新房。
  刘伦堂和程时全一起,顶着烈日,跑规划、跑城管,找各部门签字,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程时全拿到了政府批文,可刘伦堂却病倒了。程时全后悔莫及,他怎么也没想到,刘伦堂这时竟已查出患上了肝癌晚期。
  “如果他能好好休息,也许就不会这么突然。”社区主任程冬生说。
  社区副主任程时贵至今对刘伦堂去世前带病最后一次召开村“两委”会的情景记忆犹新。4月起,刘伦堂时常出现头晕、目眩、人渐渐消瘦,后来情况越发严重,大家劝他去医院治疗,他却忙于工作一拖再拖。4月12日,刘伦堂强撑着到社区召开了最后一次“两委”会议。“以前刘书记都是声音洪亮、说但这次话声音沙哑,脸色铁青,一边说话一边喘气,还时不时地按着肚子,忍着巨痛,大家每听他讲一句话都很揪心。”程时贵回忆。
  社区干部方杨奏,与刘伦堂共事有10年了。“他总是说‘党员干部就要为群众办事,不然干着啥意思,生命就应该在党徽中闪光。’”此时,方杨奏一直流着泪。
  下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文清这样评价刘伦堂:有经济头脑、敢于担当、一心为民,是化解基层矛盾的行家,带领群众致富的能手。
  刘伦堂走得仓促,生前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死后将自己的骨灰安放在老家林场。这里背靠村庄,规划中的广州西路将从这里经过,他想默默地注视着这里的变化,期望后人能实现他发展商务物流、对接团城山商务区,建设老鹳庙新城的梦想。

敢叫“负村”变“富村”

                       ——社区好书记刘伦堂系列报道之二

集体经济从原来欠债到每年收入近百万元,老鹳庙社区群众都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离不开好书记刘伦堂。
  刚刚改革开放的1983年,刘伦堂第一个“吃螃蟹”,建起了老鹳庙水泥厂。
  因经营有道,当时的肖铺乡党委将刘伦堂调任到乡里的企业公司任经理,在刘伦堂的带领下,企业公司的几家企业红红火火。
  而刘伦堂最早筹建的水泥厂却因无暇顾及,亏损严重而停产,设备开始锈蚀。看到这些,刘伦堂流泪了,但他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又回到当时负债300多万元的老鹳庙当党总支书记,他发誓要让机器重新转起来,让工人重新上班。
  缺钱,他就四处奔波,找亲戚借钱,发动工人筹资,凑齐了3.5万元,回村任支书的第13天,水泥厂重新点火开工了。
  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1990年水泥厂实现年产值128.8万元,上交利税15万元,从而一举解决了村民办教师工资、军烈属抚恤金,以及拖欠多时的村水泥厂工人的工资。
  不仅如此,刘伦堂还带领村民采取“滚雪球”的办法,利用村里丰富的石材资源办起了建材厂、碎石厂、建筑队等企业。1991年底,老鹳庙村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村级经济还大有结余。
  1998年,市场经济风起云涌,刘伦堂采取“靓女先嫁”的方法,对全村的水泥厂、碎石厂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同时,筹建工业园区,引进了法兰盘厂、晨昊包装、万邦机电、众联物流等一批企业。至2013年底,全社区实现社会总产值2.3亿元,村集体收入近100万元。
  2013年11月19日,全市确定了“五小”企业关闭、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整治专项行动方案,老鹳庙的三家企业也在关停之列。“五小”关了,老鹳庙出路在哪里?刘伦堂适时提出发展商贸业。如今,社区全面对接团城山商务区,拉开了工业园区、物流中心园区的发展框架,成为下陆区开放开发的热土。
  4日,黄石法兰盘厂董事长饶平回忆与刘伦堂一起的经历。他说,刘书记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会搞经济、会搞党建。
  “我的企业是2001年引进的,这位老书记思路很开阔。”饶平记忆最深的是,刘书记来企业调研的第一天,就对企业的党组织建设非常感兴趣。厂里没有党组织书记,刘伦堂就亲自担任。
  晨昊包装公司老总肖瑞和对刘伦堂书记“企业建在哪里,党组织就跟在哪里”的做法表示赞赏。他说,每次企业遇到困难,都是党员冲在最前面。

在采访中,记者还听到了很多群众对刘伦堂的感激之声。
  “没有刘书记为我担保,我的合作社可能早就完了。”居民江文胜始终记得高考落榜后,他将30多亩荒山坡承包下来发展循环种养业。当他缺钱时,是刘伦堂为他担保,帮他渡难关。
  除江文胜外,刘伦堂还联系群众35户。50多岁的困难户张整华没有工作,刘伦堂将他安排在法兰盘公司工作,月工资1500元;程怡患再生贫血,需要钱做手术,刘伦堂带头为她捐款……
  “没钱要想事,有钱要办事,为民办实事。”这是刘伦堂对社区党员干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12本笔记簿记载25年为民情

                       ——社区好书记刘伦堂系列报道之三

1日下午,刘伦堂“上山”安葬的第三天。长子刘文兵和媳妇江四兰,到社区办公室清理父亲的遗物。发现一张水电交费卡里有余额3000元。剩下的,是装满一麻布袋的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等奖章、证书,及20多本学习笔记、工作笔记。
  社区文秘方杨奏介绍,刘伦堂有五种笔记本:5本工作笔记、7本群众反映问题汇总笔记、5本群众纠纷登记笔记、4本领导讲话笔记和学习笔记。
  其中的12本民生笔记簿记载着这位老书记25年的为民情。从1989年就任支部书记起,刘伦堂就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那就是把事关2400多名居民利益的每一件“小事”都作为“大事”来抓,件件要有结果,事事要有实效。正是有着这样一条“规矩”,在任职的25年时间里,他为居民办了不少发展集体经济的大事和惠及百姓民生的实事。
  老鹳庙社区偏居下陆一隅,前面是东钢公司,后面就是蜂烈山。以前,社区居民的电,由东钢公司免费提供。东钢效益好时,用电有保障,到了后来停电是常有的事。
  “150瓦的灯泡和15瓦的一样,都是非常昏暗,刘书记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放心电啊。”每次到居民家走访,刘伦堂将用电的苦恼和村民的建议记在笔记簿上。
  1993年,老鹳庙正式实施电改,几个月后,居民用上了放心电,再也不用担心用电跳闸等问题了。
  “吃水难一直是居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村东有企业排出的工业废水流过,蜂烈山垃圾场流出的污水也流到这里,居民的日常饮用水严重污染。“如果这个苦不堪言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作为一名村支书,我严重失职。”在1999年8月16日的笔记簿上,记者看到刘伦堂记载的一段话。
  刘伦堂没有食言,改水计划马上付诸行动。经初步测算,全社区安装自来水,总投资78万元,钱从何来?刘伦堂多方奔走,争取到上面改水资金21万元,集体投资30万元,群众集资20多万元,终于将自来水接到了家家户户。
  2013年10月,老鹳庙持续秋旱,社区10个居民小组、17个自然湾的960多亩蔬菜严重干旱、水塘全部干枯、无抗旱水源。旱情让刘伦堂坐不住。他来到肖家铺菜科所,看到枯黄的叶子,干涸的地沟,刘伦堂将调查了解的情况记在笔记簿上。

“刘书记救救我这20多亩蔬菜吧。”菜科所所长王贤田一脸愁容地求助。刘伦堂又走访了好多居民,将他们的心声一一记下。
  晚上,社区紧急向区农林局打报告:借用6台潜水泵和水管。无水源,从自来水管中接水放入水塘,供居民挑水抗旱,大家齐心协力,终于保住了300多亩蔬菜。
  在刘伦堂的办公室,社区发展规划图还放在醒目位置。社区主任程冬生郑重而自信地说,我们一定要完成书记未了的心愿,让这里早日成为下陆的新城。

一笔一画写就出彩人生

                         ——社区好书记刘伦堂系列报道之四

8日,在下陆区老鹳庙社区党员活动室,社区展示了一批党员的学习笔记。一大叠淡黄的稿纸,几本旧的笔记本,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据老鹳庙社区主任程冬生介绍,这些都是已故社区书记刘伦堂这25年所写的各种学习、读书笔记。稿纸上有下陆区肖铺乡老鹳庙村,也有老下陆街办老鹳庙社区的,由于时代久远,上面的字有些泛白。
  社区干部方杨奏说,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天的报纸送到刘伦堂办公室,供他阅读。“他发现精彩的话语、对社区工作有用的,都用波浪线或者红笔做记号,有的还剪切下来。”方杨奏眼中,刘伦堂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的人。
  “善于学习,并善于学以致用。”下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文清这样评价刘伦堂。他说,刘伦堂在下陆区党建上创造出了把党支部建在居民小组上、建在企业班组上,驻组包户等很多经验。
  李文清说,刘伦堂虽然学历不高,但25年来坚持学习,让他成为一名出色的基层党务工作者,更创造了下陆区多个第一:他是下陆区第一个办水泥厂的企业家,第一个带头搞经济体制改革的村支书,第一个搞村级工业园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带头人,也是下陆区同时荣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全省劳动模范的唯一之人。
  下陆区社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李敬军在老鹳庙社区挂点。他印象最深的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刘伦堂每次讲话的讲稿,都是自己一笔一画手写的,上面有很多修改记录,未见他用打印稿。“在这个信息时代,还有多少人用这种耗时费力的笨办法?”李敬军说,这些年来,他手写了几十万字的心得体会,难能可贵。

“身体真的不行了,再也不能挨家挨户走访了,群众还有很多困难,在我有生之年恐怕无能为力了……”笔记本上,刘伦堂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老党员对百姓的无限热爱和对事业的无限忠诚。

最是廉洁正人心

                            ——六学刘伦堂系列评论之一

据《晋书·吴隐之传》载:距离广州20里的石门,有一眼泉,叫贪泉。与贪泉相映成趣,合肥包公祠内有一眼泉,叫廉泉。廉泉旁的石壁上有一千余字的铭文,记录着一段神奇的传说:古时曾有一太守饮过廉泉的水后,立刻头痛起来。而泉边的百姓世代靠此泉为生,却毫无异状。究其原因,太守乃一贪官。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贪泉与廉泉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期盼与智慧。
  刘伦堂为官25年,生前的存款只有3000多元。 25年来,老鹳庙的工程有很多,但刘伦堂从不让亲戚朋友插手。同胞大哥是泥匠,本身家庭困难,完全可以在社区里包点工程。但刘伦堂宁可得罪大哥,也不能让居民说闲话,这种固执着实可爱。反观,我们有些干部一旦提拔重用,手里有点权,就开始为自己家人开通“绿色通道”,他们当官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财,最后在发财中丢了帽子。
  古人说得好:“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只有严于律己,廉洁自律,才能有好形象、高威望,并产生凝聚力和号召力。廉洁奉公的干部,必然受到百姓敬重。刘伦堂死后,能让这么多人怀念,也正是他清廉如水的高尚品质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而前不久我市通报的11名落马县级干部,让人扼腕叹惜、警钟长鸣,与刘伦堂的清廉如水相比,人生境界则有天壤之别。
  廉洁既是一种形象,更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做到“廉洁”,才能全身心地“奉公”。正所谓,最是廉洁正人心。让我们共勉之。

公心千仞立天地

                         ——六学刘伦堂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人们怀念刘伦堂,原因各不相同。有人感激老书记在困难之际的“雪中送炭”,有人受惠于老书记及时的“锦上添花”,还有人发自心底的佩服“这样一个看似平凡老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老鹳庙的命运”!
  而回望刘伦堂所做的一切,其本源在于一个“公”字。《说文解字》里解说:“公从八从厶,八犹背也,背厶为公。”意思是说与私向背的就是“公”。在刘伦堂的现实语境之下,“公”的含义似乎更加的丰富。
  党的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公”是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外,没有任何的私利私求可言。与此一脉相承,刘伦堂的“公”,代表的是全体老鹳庙居民的公共利益,是所有老鹳庙群众的共同理想。于是,才有了他带领社区居民集资创办了年总产值2.3亿元的集体企业,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超百万,居民家家受益户户得利,但自己的两个儿子却只能在外打工、艰难营生的现实版“反转”剧。
   《论语》中有“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刘伦堂的“公”,还是公平、公正、公开。孔子讲“均无贫”,刘伦堂则努力把村级经济的蛋糕做得更大,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创办村级企业,开展产权制度改革,招商引资搞项目,将社区集体收入全部用于修路、通水、改电、改善校舍,让老鹳庙的群众真切地享受到每一点的发展实惠。
   明代无极知县郭允礼的《官箴》写道: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由此,“公生明,廉生威”,千古名句,万世流传。
   “以公为先,而后泽于民。”刘伦堂用25年的书记生涯书写了自己的“闪亮一生”,公心长存顶天立地,足以让人们无限缅怀。

政要在勤天道酬

                         ——六学刘伦堂精神系列评论之三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载:一位官员死后来到阎王殿,傲然道:“我所到之处,只喝别人一杯水而已,在鬼神面前心中无愧!”阎王讥讽说:“仅仅认为不要钱就是好官,那设一木偶在公堂上,它连一杯水都不喝,不更胜过你吗?”虽然是一则借喻故事,却有现实生活的影子。
  廉者,政之本也;勤者,政之所要。不廉无以立身,不勤无以成事。廉政和勤政,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党员干部缺一不可。党员干部能力再强,如不洁身自好,就丧失了根本;党员干部再廉洁,工作慵懒散软、消极倦怠,也必然会贻误党和人民的事业。刘伦堂就是我们党员干部“勤政”的一个标杆,一面旗帜。
  刘伦堂手勤、腿勤。白天,明晃的烈日下,刘伦堂一笔一划记录着群众的苦与甜,挥汗如雨。深夜,昏暗的灯光下,刘伦堂一字一句总结着工作的得与失,强忍瞌睡。25年来,手稿记了几十万字,笔记写了10多本。25年,刘伦堂四处奔波,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从水泥厂,到建材厂,再到碎石厂、建筑队,老鹳庙从一穷二白到红红火火,刘伦堂操碎了心,熬出了病,鞠躬尽瘁。
  勤政不等于瞎忙。瞎忙者,虽精神可嘉,但一事无成,其结果与慵懒散软、尸位素餐者同。刘伦堂不仅手勤腿勤,而且脑子勤。粗放型经济时代,刘伦堂大力引进规模以上企业,社区经济极速扩张。经济转型期,淘汰落后产能,刘伦堂又带头关停“五小”企业,战略性提出了发展商贸业宏伟蓝图,如今老鹳庙成了下陆区开发的热土。通过不懈的努力,刘伦堂创造了下陆区多个第一:下陆区第一个办水泥厂的企业家,第一个带头搞经济体制改革的村支书,第一个搞村级工业园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带头人。
  正所谓天道酬勤。25载,刘伦堂把大半生献给了老鹳庙,用行动诠释了一名老支书勤政为民的情怀。他身体力行体现出的“勤”字,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学习和弘扬的优良品格。

创新求变聚气神

                        ——六学刘伦堂系列评论之四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曾构想一个充满创新气质的国家,“创新理者为圣哲,创新术者为慧巧,创新益者为明智”,让全社会“皆创新之是图,无他志焉,无他思焉”。这段话很好说明创新对国家或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单位个人,都应该树立创新求变的意识。刘伦堂无疑属于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创新的勇士。在任村支书的25年中,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学以致用,年龄的增长并未造成刘伦堂思想的僵化。相反,他老而弥坚,时有创新,突破了一个个障碍,解决了老鹳庙在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刘伦堂创新的思想和过人的胆识并不输于同时代的基层干部。
  回望老鹳庙摘掉“穷帽”的历程,离不开创新求变的精气神。在创新思维的指引下,刘伦堂带头搞经济体制改革、搞村级工业园;面对经济转型,他又带头关停“五小”企业,战略性提出了发展商贸业宏伟蓝图……可以说,老鹳庙25年的“摘帽”致富过程,也是刘伦堂带领全体村民创新求变,解放思想,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过程。
  原华西村支书吴仁宝曾言:“领导干部担负领导一方发展重责,需要具备破解难题、驾驭发展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需要强化问题意识,始终对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抱有一种“不依不饶”的态度;需要对新生事物永远保持高度的敏感,善于寻找新技术、新手段与老问题的对接点……只有不断用标尺丈量自己,才能摒弃“时代变了,还是老一套”的旧,克服“群众都过河了,你还在摸石头”的慢,防止“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乱,从而真正激发创新热情,凝聚创新能量。
  创新求变,既是个人生命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也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敬佩刘伦堂的地方,正是这种穷则思变、老而弥新的精气神。

真干厉行贵有恒

——六学刘伦堂精神系列评论之五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人最讲认真。
  刘伦堂就是凡事认真的人。居民江文胜缺钱办合作社,刘伦堂为他担保;为了将改电的资金降下来,刘伦堂跑供电部门几十次。供电公司的负责人被他执着的精神感动,硬把原来100多万元的预算降到90多万元。为了让群众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刘伦堂自断财源关停“五小”……这些事看起来可大可小,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特别是二十五年如一日持之以恒,真心待人,真抓实干。作为一名基层组织的干部,刘伦堂因何能坚持如此?就是养成了遇事较真、不改初衷的习惯。
  凭着较真和一股子韧劲,刘伦堂在老鹳庙如老黄牛一般干了25载。25年来,刘伦堂为民做的实事不计其数,其中饱尝的酸甜苦辣,12本民生笔记本就是明证。
  真心付出不能只靠感情上的投入,以为和人民群众唠唠家常、套套近乎就打成一片了,时间长了群众会认为我们不实在、大忽悠;也不能停留在为个别困难群众解决一两件难题、办一两件实事上,这样容易让群众认为是在走形式、做样子。
  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受过良好教育,拥有舒适的办公环境,却因工作中遇到点困难就怨声载道,碰到点挫折就感叹时运不济。看看刘伦堂再想想自己,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深刻感悟,人活着该留下些什么,做党员该付出些什么,当干部该干出些什么。

拳拳为民映丹心

                          ——六学刘伦堂系列评论之六

史载,林则徐一生大起大落,甚至连降四级、五级,但始终以为民谋福利作为一生的责任。正因为一生精忠爱国、一心为民,林则徐才写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千古名句。
  一心为民,不是喊口号,做样子。可以说,千句爱民不如一项为民。刘伦堂就是一心为民的好支书。群众用电有困难,饮用水被污染,刘伦堂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奔走,老鹳庙居民用上了平价电,喝上了放心水。25年来,民众有所呼,刘伦堂必有所应。刘伦堂一心为民,民众就把他当成贴心人,敬重他缅怀他。是真心为民还是观花应景,群众心中自有一杆秤。那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部门单位,那种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究其根源,就是没有为民之心,全然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自然成不了群众的贴心人,更得不到群众实实在在的拥戴。
  为民就是要惠民。要予德于民,力戒“四风”,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与群众相濡以沫,察实情,交真心。要予情于民,尊民如父、爱民如子、怜民如手足,敢于担责,解民难、化民怨。要予利于民,顺民意、合民愿,代表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千方百计惠及千家万户。
  “为民、务实、清廉”,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为民”处于核心地位,是宗旨和根本,是最终落脚点,是务实和清廉的基础和前提。刘伦堂就是“为民”的榜样。
   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刘伦堂走了,但其身上体现出的“廉、公、勤、新、韧”优良品质,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精神境界,却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Tags: 本文暂无Tags!